2017年8月23日晚,我国著名财政学家、中国财政理论奠基人之一,我校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姜维壮,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5岁。
今晨8点的八宝山革命公墓,细雨蒙蒙,参加告别仪式的数百位姜维壮教授的生前同事好友、我校师生以及各界群众纷纷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姜维壮,1923年12月22日,山东龙口人。
1946年,进入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学习。
1949年2月参加革命,进入解放区华北大学。
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被留在东北大区财政部税政金融处从事调研工作。
1953年,被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财政学院。
1957年,学成回国,被分配到财政部科研所工作。
1962年,主动请调中央财金学院。
1979年以后,先后担任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教授、研究所所长、科研处处长,并兼院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报副主编、北京市人民代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荣誉院长等职。
2017年8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数十年来 ,姜维壮教授专注于财政学理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治学严谨,著述丰硕,始终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学为人师,诲人不倦。他更是常言“诗言志,志育人”,著有《撷美诗稿》《荣辱诗选》,以诗语述师德,以诗心铸师魂。
95年的人生岁月,68年的教研生涯,几多风雨几多坎坷,隽永悠长,如诗如歌。细细回顾姜老95年的传奇岁月,献上我们对姜老最深切的怀念。
生世坎坷志不屈
姜维壮教授1923年12月出生于山东黄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他和母亲,还有一个年仅两岁的弟弟。“将来一定要让孩子上学读书,即便拉着棍子讨饭……”这是父亲对母亲最后的交待。父亲的遗言深深印在姜维壮幼小的心上,小学六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无助的妈妈常常坐在爸爸的坟前哭泣,姜维壮陪在妈妈身旁,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冷暖。勉强支撑到小学毕业,妈妈再也无力供他上学。
“我去想办法挣钱吧”,为了不再增加家里的负担,他忍痛放弃了深爱的学习生活,到已经被日伪占领的沈阳谋生,在沈阳吉顺丝纺当学徒,饱受老板的凌辱责骂和日本人的欺辱,那一年他才满14岁。
然而苦难没有熄灭姜维壮求学的渴望,反而更激励着他发奋图强。没钱买书,他卖掉衣服。白天把书藏在厕所的纸篓下,干活儿歇口气的功夫,躲在厕所里看上几页;晚上别人睡了,他偷偷看书学习直到深夜。
两年后,他从学徒改做出纳,账箱成了他小小的书柜。之后他开始在夜校补课,每天早晨四点,姜维壮就会从床上爬起来,坐在楼梯上看书背单词。
“我当时就有一个决心,一定要学习!”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换了几次工作,无论环境多艰苦,都没有影响他求学的决心。1946年,日本投降后,姜维壮一个人带着几卷卷烟纸来到了北京,考入了北京华北文法学院。上学的日子依然清苦,可他还是刻苦学习,并因成绩优异而免除了学费。
大学三年级,北平解放。1949年2月,姜维壮参加革命,跨进解放区的华北大学。
1950年,姜维壮调入中央劳动部政策研究室从事编译和调研。半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姜维壮又一次报名参军,加入到抗美援朝的队伍中。1950年10月,他随部队到达鸭绿江边,由于当时国家为了保留人才,将大学毕业生留在了后方,姜维壮被东北大区财政部税收金融处留下从事调研。留在后方的姜维壮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以另一种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抗美援朝结束后,姜维壮通过严格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为我国第一个留苏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进入莫斯科财政学院学习。在苏联的学习中,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和异地求学的精神压力。姜维壮入学后,每天早上背诵俄语专业书,白天泡在图书馆里,钻研老师布置的书目。四年后,姜维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苏联经济学副博士学位 (享受博士待遇)。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财政部科研所工作。1962年他主动请调中央财金学院。1971至1978年,被调到东北财经学院任教。1978年10月,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复校后回到北京。1979年以后,先后担任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教授、研究所所长、科研处处长,并兼院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报副主编、北京市人民代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荣誉院长等职。
姜维壮教授一生多波澜,“只因胸怀参天志,风吹雨打壮行程”,他的传奇人生,值得每个人敬仰。
钻研不息为国民
“我”,如果一心为的是人民的利益,那么,在人民事业面前,什么事能使我忧伤?什么事能使我畏惧?任何挫折和打击,只能使我脊骨坚硬;任何困难和险阻,只能使我增进能力和信心。因为我坚信不疑:在时间的蓝图上。实践总归要用朱笔写出——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摘自姜维壮《荣辱诗选一百首》
姜维壮教授是中国财政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我国的财政基础理论和财政政策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等30余部,主持多项国家级、财政部、教育部等科研课题,十几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这些科研成果所呈现的财政学术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深刻论述了财政理论发展的重大命题,促进了财政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为党和国家财政经济决策、财政制度法制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较早提出,财政监督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并提出依法理财、民主监督的财政管理思想;他指出,强化预算监督职能是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是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财政管理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和正确运用国家职能的重要保证。他强调,财政信息要向公众公开、接受人民监督,“努力营造一个实现强化预算监督职能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这些学术思想的提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他还创建了“比较财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分别从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入管理、财政支出管理、财政综合管理与监督四个方面构筑了完整的比较财政管理研究框架。
2017年4月21日,中国财政学会在2017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授予姜维壮教授首届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这也是我国财政学界首次颁发此类奖项。而此时的姜维壮教授已在病中,4月23日,他在病榻上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奖项。
高风正气育后人
“风霜雨雪七十载,教书育人多半生。桃李芬芳夸富有,春风荡漾师生情。”这是学生们给他庆贺七十岁生日时,姜老即席吟诵的几句话。他不止一次提醒学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这样才能在思想道德上站住脚。”
在他的眼里,育人永远比教书更重要。
据他的一位学生回忆道,“1997年,作为从未谋面的后生学子,为了考研究生斗胆给姜老师写了一封信咨询考研问题,一个月之后,竟真的收到先生亲笔回信,认真回复了问题。”
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在研讨会上发言,批判马克思的折旧理论,姜维壮十分诧异。会后,他把学生叫到家里,拿出一大堆自己做的卡片:“这些都是马克思的折旧理论,你拿回去看看吧。”学生看完以后把卡片还了回来,脸上带着羞愧的表情:“姜老师,我错了。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姜维壮严肃地说:“那你怎么能随便说话呢。否定一个东西可以,但一定要学了、看了、想了、问了,然后才能说。”这位同学从此也成了姜老的忘年交,毕业多年还常常来信求教。
姜维壮教授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财政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桃李满天下的喜悦,而是不断通过学生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得失。言传身教,谦卑为师。
姜维壮教授的学生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童伟追忆道,“姜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师对于我来说,是如父亲般的亲人。当时已是70岁高龄的老师,骑着自行车走上半个京城,只为上门看一眼学生过得好不好。”
“有好几年的春节我都会带着孩子去看姜爷爷,就为让孩子感受老人的伟大与不凡!可惜,这样的幸福时光并不太长,因为我发现,孩子的登门会让老师无比重视,也就给老师增加了烦累。认真的老师像迎接领导检查一样,仔细做好准备工作。他会把想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认真地和孩子及我说:‘你们看啊,这一年我上了几门课,上这些课的时候,我又采取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你们看,这样行吗?这一年,我又写了哪些论文,主要是……方面的,我选择这些领域是因为……’”童伟深情的回忆道。
这就是姜维壮教授,一位治学严谨的教授,一位育人不倦的师者,也是一位在时时不忘叮嘱后辈的长者。
溘然长逝天地殇
姜维壮教授一生饱经沧桑,在他的履历表上,经历的苦难几乎和闪光的荣誉一样厚重。“一心扶社稷,志在正乾坤。高风垂千古,正气育后人。”这是姜维壮教授生前写就的《屈原颂》,也恰是他一生的自喻,一腔报国志,满怀爱民情。深受中财大师生爱戴的先生,用他那为人谦逊宽容,待人诚恳,温润如玉,艰苦朴素,淡泊明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书写了中央财大一个时代的学术丰碑!
先生虽逝,
风骨永存!
相关推荐:
中国财政理论奠基人姜维壮逝世 曾提财政信息要公开
风雨壮诗魂——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姜维壮
一位布衣学者的多彩人生——访财政学家姜维壮教授
身正为范 德泽深厚———访财政学院姜维壮教授
(特别感谢财政税务学院白彦锋教授、姜爱华教授、王鼎副研究员,财经研究院童伟研究员对本文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