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教师队伍
3.3.1落实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第一标准的情况,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精神,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广大教师努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3.2教师教学能力满足一流人才培养需求情况,引导高水平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推动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的政策、举措与实施成效。
学校教师应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能够很好地胜任一流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政策和举措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指标体系设置4个必选定量指标,包括生师比、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3.3.3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切实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且举措得力、成效显著。广大教师要参悟透、领会准、运用好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3.3.4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学校要通过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强化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等,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供培训、专业服务、技术支持保障,且举措得力、成效显著。
3.4学生发展与支持
3.4.1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以及“强基计划”的招生、培养举措与实施成效。
学校面向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等地区招生,增加特殊困难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解决特殊困难地区重点人才需求,促进教育的区域性公平,成效显著。
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即“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机制,成效显著。
3.4.2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系统化的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体系,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学校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精神,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
应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体系,形成专业性的指导渠道和指导平台,注重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的规划性和科学性。积极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指标体系设置8个必选定量指标,包括专职辅导员比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比例、公共艺术课程学分、劳动教育学时、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体质测试达标率等。同时,指标体系还设置1个可选定量指标,学校可选择本科生国内外大赛获奖数,也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3.4.3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显著成效,列举近五年专业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十个优秀毕业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