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活动当前位置: 乐竟体育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第九届中国财政学论坛(2023)圆桌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25—26日,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税改革”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财政学论坛(2023)在中央财经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举办了三场圆桌论坛讨论。


 

圆桌论坛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税学科发展

 

圆桌论坛1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税学科发展”,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王乔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曹明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谷成、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贾俊雪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发表演讲。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曹明星教授深刻阐述了财政学应该从学科创新、学术创新、话语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体系创新。他指出,财政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于中国文化思维来思考如何打造公共主体,即代表国家的有为政府。财政领域可以将哲学、财经、社会科学进行三角衔接。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教授表示,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字财税拔尖创新人才。针对数字财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他提出:第一是要做好基于培养方案的训练,重点培养研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能力。在课程设计上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功底,开拓前沿引领性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加强专业实践课程;在国际化能力培养上设计国际化模块,与境外高校合作等。第二是机制保障,从生源、一流师资力量、双导师、本博一贯制、提高直博比例、拔尖班分流增补机制、打造数字财税实践基地、与世界顶级大学合作和打造数字财税实验室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

 


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谷成教授阐述了我国财政学理论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的发展,并提出在目前的国家治理阶段,公共财政论存在局限,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预算要更好地匹配政府的执行过程、结果与社会成员的需要,让政府更好地执行社会成员的意愿;通过优化财税体制明确央地关系,减轻国家治理成本,更好的满足社会诉求。目前应当在对西方理论进行批判式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财政理论进行完善,推进财政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贾俊雪教授表示,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学科发展需要大理念、大战略。一方面是固本,深化财政体制等财税研究热点领域,特别是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创新,财政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创新因素较弱。他从大交叉的理念创新展开,提出结合大数据、大模型的数字财税交叉以及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方法研究行为财税。在财政学科国际性方面,他指出,国际税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是财税学科的传统优秀学科,但近年缺少重要发展,未来需要作为一个新兴战略学科来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教授就财政学科中的科学研究、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中青年学者需要聚焦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这三个模块,从有历史维度的实践出发,丰富知识、提炼概念、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的财税知识体系。需要把科学研究成果反映在教材建设里,把最新实践和知识链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出来。财政学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缺少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需要让学生深度参与进去,把教材、科研和学生培养密切结合。最后,需要不断优化发展师资队伍,使得学科享有广泛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


 

下半场由中央财经大学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李小荣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马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谢申祥、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郝春虹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马珺从全球财经学科当中的中国财政学、新时代中国财政学融合创新发展原则和主要创新点三个方面进行演讲。她认为财政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多元化的和竞争性的学科体系,需要强调理论创新,以体系化和学理化的方式建立基于中国具体实践的财政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融合创新发展的原则应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坚持学习和借鉴现有知识体系,既要融通中外也要守正创新。主要的创新点包括基础与支柱说、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财税职业新理念、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如何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方面。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提出三个观点。一是如何在学理上解读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把中国丰富的财政理念和财政改革实践的时代化、理论化、体系化凝练进教材中。二是财税专业的现代化过程。需要从新文科视角探寻新专业、新方向、新实践、新课程、新理论等,从现代化和国际方向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三是需要推进研究的交叉化。例如,财税学术研究中更注重“财”的经济学方面研究,少于对政治学方面的研究。

 

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谢申祥教授认为围绕新时代财税学科发展的主题,有四个宏大的问题需要考虑。一是财政学科的属性究竟是经济学还是与经济学并行的一级学科。目前财税学科文献主要以经济学研究范式展开,因此需要在思维和方法论上拓展突破,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的财经学科体系。二是财政学科的研究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的前提下考察财政活动,并提炼成科学问题纳入财政学科新的研究内容。三是财政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数字经济等方面拓展创新课程设置。四是财政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在概念和研究范式方面进行创新。

 


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郝春虹教授从财政学本科专业如何落实交叉学科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两方面讲解了地方高校的财税学科改革创新。郝春虹教授认为,财经类专业建设应当突破纯粹的财经商科发展的局限,通过注重科学性和伦理性增加综合性。目前财政学专业课程存在上游课程和下游课程缺乏支撑、学科基础课理解有误区、开放性国际化基础较为薄弱、跨学科课程少、专业主干课程内部循环等问题。她建议应当增加如伦理学、逻辑学、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等上游课程,增加训练思维和具有中国财政特色的方法论课程,提升计算机和数学的基础课程难度,增加经济学前沿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

 

 

圆桌论坛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税理论研究


圆桌论坛2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税理论研究”。上半场由西南财经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马骁主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刘晔、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主任梁季、西南财经大学原财税学院院长和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刘蓉、武汉大学财务部副部长(挂职)和财政与税收系副主任卢盛峰分别发表演讲。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当前,我国已具备产生中国财政学的经济基础,要对传统的财政学进行重构,同时中国财政学的产生也具备雄厚的思想基础。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财政投资仍然大有可为,在此过程中,如何提高支出效率、控制支出风险,同时如何把握好决定财政收入汲取能力的新资源要素等都是未来中国财政学发展中应当关心的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刘晔教授由二十大报告展开,阐述了他对于现代财政的理解。基于财政基础理论,对现代财政的第一层理解是进入现代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第二层理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财政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问题。第三层理解是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基本特征是人本财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主任梁季就税收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底层逻辑功能定位,以及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改革的启示发表演讲。他指出,税收是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是全过程参与分配,但在各阶段参与方式不同。在初次分配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目标在于提升效率,政府在一定程度无为会更好。但在第三次分配中,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励,税收是一个重要手段。此外,梁主任提出,在税制改进时,应特别关注个人所得税,可以考虑继续扩大综合所得计算的范围,优化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西南财经大学原财税学院院长和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刘蓉教授指出,从财政学角度如何系统集成研究,提供国家所需要的中国理论方案,是学界需要思考的。她提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在国家的税制结构优化以及不同税种改革问题上如何为政府提供前瞻性指导研究值得大家共同努力。最后,刘蓉教授指出,数字经济打破了传统税收边界和与税收财政收入的原有理论,财税学界应以政府需求引领实践研究,关注新变化。

 


武汉大学财务部副部长(挂职)和财政与税收系副主任卢盛峰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演讲,第一个方面是区域性的公共政策评估。有些政策具有精确的位置,可以超越行政统计单元,在更小的空间尺度上更加精细地评估相关政策,能够对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第二个方面是公共服务的空间优化配置。一些关于公共服务的研究以往可能受限于统计的数据,随着近年大数据的可获得性越来越强,基于大数据可以使研究更为细化。第三个方面是政府的空间距离的微观影响。

 


下半场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詹新宇、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和宣传部长朱军分别发表演讲,并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认为财政学最有资格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而财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其次,他提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当中,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最后,他指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需要从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首先指出,当前理论研究与实际不结合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很多研究不重视典型事实的梳理以及深度解析,二是很多研究中惯用的因果分析,只是指标检验,缺乏综合诊断。这些是我们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去加强的。最后,他指出财政学与政策密切相关,所有的财政研究都是为政策服务的,在研究中要重视社会福利与约束条件。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詹新宇提出,系统性思维在财政政策改革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被忽略的。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系统性思维:一是在财政政策实施中,要注意政策工具的组合;二是要注意政策的实施次序;三是财税政策要上升到完善宏观经济体系的高度去推进。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和宣传部长朱军教授作了四点分享。一是指出研究中国问题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中组织制度尤为重要。二是要实现财政改革引领经济改革,引领社会发展,就要多做超前的政策性规划。三是要实现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就要多思考。四是研究不要拘泥于方法,要把科学方法和现实问题进行结合,研究不仅要基于过去,更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圆桌论坛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财税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3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财税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上半场由云南财经大学校长王敏主持,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储德银、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经济学院院长崔志坤、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高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红霞、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林木分别发表演讲。

 


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储德银基于地方高校视角提出,第一,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的评选为地方高校提供了良好平台。第二,地方财经高校和财政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时,应紧扣学科专业科研的前沿。第三,地方高校应以特色来扩大专业的影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经济学院院长崔志坤介绍了海关学院的税收人才培养特色,包括:拥有全国唯一的针对海关税收制度的教材,培养海关税收方面的人才;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组建关魂青年讲师团开展海关职业精神专题教育,开发囯门中国系列海关思政课;实行多样化的课堂建设,如分组教学、案例教学等,并充分利用海关资源,邀请海关业务专家做展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崔院长也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的困惑,如办学规模小使得发展受限,国内海关税收方向较少使得可供借鉴的资源不多、海关税收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匮乏,和国内同行交流不足等。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高琳总结了浙江财经大学关于税务专硕人才培养的相关特色。第一,校内外导师共同完成专业方向选修课;第二,邀请校外导师来校开设专业讲座;第三,成立税务案例研究中心,提升学生的案例写作能力和教师的案例分析水平;第四,派遣校内导师去实务部门进行挂职;第五,通过专业赛事驱动人才培养的创新点。高院长提出,下一步设想是力争使教师授课实现所有专业类课程全覆盖、让税收风控大赛产出教学案例等衍生产品、引育国际税收方向师资、调整学位论文评价导向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红霞主要结合数字化平台培养的试点和思考来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李院长指出,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财税数字化转型不匹配的共性难题显现,为满足社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承担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的使命。为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展“双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10个数智化转型试点专业和10个数智化微专业,同时构建数智财税实验室和数据科学学院,探索数智科学在税收征管等方面的应用,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林木从中外联合、产教融合、实践配合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广东财经大学财税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在中外联合方面,与海外多所大学有紧密合作。在产教融合方面,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联合招聘培养了应用经济学(数字财税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实践配合方面,定期组织仿真实习,培养学生对财税业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李院长指出,目前财税专业协同育人仍面临一些困境,如合作深度有待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化等。

 

 

下半场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刘金科主持,山东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马恩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倪志良、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王晓洁、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仲芳分别发表演讲。

 


山东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马恩涛着重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对财政学理论进行了分享。马处长指出,财政学理论应当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人民共同富裕方面,财政主要体现在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重点是财政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公共服务供给。马处长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财税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也对财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倪志良提出关于财税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思考:一是至真思考、至善担当的教育理念,现阶段一些研究生不能对自己的所思所写进行更新,难以形成有效判断,教育应该避免此类问题。二是理论体系有重要价值,但容易成为思辨性的额外负担,使人陷入文字逻辑的深渊,而不能对事实保持最大限度地开放。三是关于一些现实困惑,例如,学生课业压力过重使得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被大幅削弱,课程设计与实际就业匹配度有待提高。

 


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王晓洁指出,近年来,河北经贸大学在探索各学科如何融合大数据和信息化,并组建了6个实验班。同时,王院长也提到目前人才培养的相关困惑:首先,学生的反思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其次,财税学科面临与管理科学、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结合,这将加大招生困难;最后,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师资不足和教材缺乏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仲芳就财政制度如何助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了详细探讨。张院长认为,要大力发展卫生产品,建设健康中国。在研究卫生财政时,要探究整个卫生费用中由公共部门承担的比例。要站在宽口径角度上研究我国的财税政策。最后,张院长指出,现在我国卫生财政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如何助力以人民健康为目标和深化目标责任制改革。

 

 

 

 


撰稿:陈思、张明昂、彭章等

初审:李小荣

审核:陈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