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总体情况
财政税收研究的是国家的收与支,是一门充满家国情怀的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财政税务学院大力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前,有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三项:分别是2020年立项的“在中西比较中增强‘四个自信’”(《中外财税史》课程,马金华)、“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元素融入政府预算课堂”(《政府预算》课程,肖鹏)和2018年立项的“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推进研究生深度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税收理论与政策》课程,刘金科)。
《中外财税史》这门博士研究生课程以财经为主线,古今贯通,中西比较,讨论人类历史上中西方文明演变、国家发展、财税制度发展的差异性和规律性。探讨主要大国的国家发展问题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课程内容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融合,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中国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国际视野看待各国的发展经济模式,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从闭关锁国到开放合作直至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引导学生更全面的收获和多方位地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客观认识中西方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中外财税史》课程自2009年开设以来,已经连续开设11年,授课对象主要是面向财政学、税收学专业的博士生,财税学院每年授课人数固定在30人左右,但会有别的院系的博士生来旁听,所以实际人数一般都达到40人左右。
《政府预算》研究生课程依托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立项资助的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创建“政府预算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案例库”,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点”与“德育知识点”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税收理论与政策》是税收学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税收理论素养,提升学生对税收前沿理论与政策的思考能力。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该课程跳出传统的教学套路,从“高、新、实、深”四个方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情况
(一)设计目标
1. 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如《政府预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启发式教学”为抓手,解绑传统结论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领悟人生真谛,树立家国情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梳理《政府预算》课程的德育内涵,将其列为教学计划的关键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财政学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财税史》课程试图帮助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家国情怀还未真正形成的青年学生树立一种求索的精神品格,帮助他们建立一种主动探求财政与国家治理历史真相的精神取向,实现国家“思政”教育的目标:使他们自觉承担起“强国富民”的责任;把历代财政与国家兴亡的重要关系潜移默化地变成一种自觉的认知,最终变成每一个财政人深入骨髓的警戒。
2.在中西比较中树立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源于五千年的制度优势,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国际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来源于我国财税支持科技教育等实力的显著增强;来源于我国的国家治理优势,来源于政党的伟大使命、长远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能力、民主的广泛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四个自信”也来源于近年来中国和西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此长彼消。因此,《财税史》课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旨在通过中西对比的角度开展“四个自信”的思政课堂教学。
(二)设计思路
1. 课程思政贯彻落实到教学每一环节
课程在教学实施中要注重把握“课前——课中——课后”等关键教学环节。例如,在《政府预算》教学过程中,在课前问题探究、课堂思想引导与学习指引、课后实践操作与能力培养三个关键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课前问题分析注重对研究生问题研判、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课堂引导注重辅导研究生在认识和分析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时的思想正确性、政治敏锐性、理论前沿性;课后实践操作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联系,通过案例分析或政策推演使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与政策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财政史》课程除为学生设计财政史“思政”课堂教学环节及面授教学形式外,还设计了课外学习环节。为实现我院财政史“思政”课教学的多环节、多形式,我院与北京市税务局共建了北京税务博物馆,并将其作为财税学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结合北京税务博物馆文物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将现实财政理论与财政历史相结合教学,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也通过参观税务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投射到历史时空中产生共鸣的机会,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范围,加深了他们对历代财政制度设计过程的理解:体会到财政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参观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和创新精神等。
2. 坚持贯彻落实工作“新”
在教学工作中,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高度负责尽责的精神,在保障高质量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如《税收理论与政策》课开课前教学团队针对我国新时代时期的重大、热点税收问题就现有教学提纲进行研讨,几易其稿,构建与我国新时代阶段相适应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的教学框架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不仅及时将税收理论与政策的最新动态都纳入课程教学,并且认真准备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细节。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一)实施方法
1.“三结合、一互动、一鼓励”
理论与现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最新成就相结合,用理论观照实践、用实践反观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结合。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财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照学生的专业实践,用学生的专业实践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师与学生互动。采用 “教师扼要介绍下一讲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研读文献、课堂汇报——教师学生共同点评、讨论——教师总结”四步教学流程。结合教学内容,鼓励专题教学和专题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内教学过程。
2. 分类指导、落实践行
“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板块内容和学生特点与偏好,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和课程设计的落实践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将思政因素充分融入到教学中。如,《税收理论与政策》课程强化“税”必须自觉服从于“政”的大局意识,“政”中思“税”,以“税”辅“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教学团队特别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二者的契合点,进行有机融合。《税收理论与政策》课程根据税收基本理论、税收法治研究、中外税制比较、税收征收管理、税制改革前沿热点五大板块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深入浅出阐释理论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概括和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辩证看待发达国家税收制度和改革经验,指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盲目推崇国外的制度和做法。教师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主体,只有教师具备育德的能力,熟练掌握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理论和知识,才能在课程中应用自如、有的放矢。教学团队不仅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特别注重坚持深入浅出阐释税收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团队通过定期组会和微信等线上工具,就国际国内前沿重点热点进行充分讨论,互相启发,教学资料互通有无;优化教学安排脉络,依托技术手段,将思政元素由“注入式”向“启发式”转变,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案例
1. 《财税史》课程--参观北京税务博物馆
北京税务博物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完成了“中国当代税收历史陈列”的展陈调整,财政史课程组织学生进行了参观。学生们进入博物馆,不仅看到中国四千年来的赋税历史文物,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财税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看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收收入增长情况,感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税收支持国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走过北京“老字号”发展历史中的相关税务材料,看遍税务人员办公场所、办公用具和办公流程的历史变迁等相关的展品。大家纷纷感慨:财政再也不是书本中的那些概念和数字,而是实实在在展现在“眼前”,他们写出的论文和作业也不再干巴巴,而是越来越“鲜活”。
2.《中外财税史》课程--设计课程专题
财税史课程设计课程专题《中国财政转型与国家治理》讲述中国的五千年的发展史,历朝历代财经改革与王朝兴衰,近代财经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财政经济变革和发展成就,未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方向。主要包括内容有:财税变革与封建王朝兴替,近代财政经济转型,建国以来主要的财政经济变革,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中国财政从起源到当代的历史全视野、连续性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财政与国家相伴而生,互为因果的关系;用财政在国家政权构建、履职能力及兴衰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史实,印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结论;通过深刻揭示财、民与政之间“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辩证关系,探寻国家财政现代化的理论渊源与经验教训。
3.《政府预算》课程“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的同向同行”
教 学 周 次 |
课时安排 |
校内课堂教学 |
知识点中的中国元素与思政元素 |
主讲 教师 |
教学进度 (章节讲/知识单元) |
课前 |
课中 |
课后 |
第1周 |
3 |
李燕 |
第1章第1讲/什么是政府预算; 第1章第2讲/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历程; |
1.查找本年度两会预算报告,解读两会预算报告传递出来的财税改革信息。 2.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政府预算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 3.案例:从预算报告看中国“民生财政”发展状况 “国家账本”中反映出来的政府施政蓝图 |
第2周 |
3 |
李燕 |
第1章第3讲/政府预算的原则; 第1章第4讲/政府预算的职责功能; |
第3周 |
3 |
卢真 |
第2章第1讲/政府预算管理的内涵与要素; 第2章第2讲/政府预算管理的周期与流程; |
1.了解政府预算组织体系;熟悉政府预算收支范围;掌握政府预算的技术组织形式。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框架理解。 3.案例: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历程与评价 |
第4周 |
3 |
卢真 |
第2章第3讲/政府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2章第4讲/政府预算收支分类; |
第5周 |
3 |
肖鹏 |
第3章第1讲/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3章第2讲/分税制财政体制; |
1.了解建国以来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熟悉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相关理论;掌握分税制改革的内容与评价、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预算管理体制概念、理论的理解。 3.案例:中国分税制改革成效与评价 分税制改革如何促进中国经济腾飞 |
第6周 |
3 |
肖鹏 |
第3章第3讲/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第7周 |
3 |
王淑杰 |
第4章第1讲/政府预算的编制依据; 第4章第2讲/政府预算的编制模式; |
1.了解政府预算编制的依据;熟悉政府预算的审批流程;掌握政府预算的编制定员定额管理、部门预算。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预算编制依据、模式的理解。 3.布置查找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部门预算排名的作业,做好讨论准备。 4.案例:从高校部门预算看“高校财富大比拼” |
第8周 |
3 |
王淑杰 |
第4章第3讲/部门预算编制;
|
第9周 |
3 |
王淑杰 |
第5章第1讲/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 第5章第2讲/政府预算审查批准的内容与流程; |
1.了解政府预算审查批准的意义;熟悉政府预算审查批准的内涵;掌握政府预算审查批准的操作流程。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预算审查批准制度的认知,强化中国自信。 3.布置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的作业。 4.案例:北京人大绩效成本预算引进历程与成效 |
第10周 |
3 |
王淑杰 |
第6章第1讲/政府预算的执行; 第6章第2讲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系统 |
1.了解政府预算执行的流程;熟悉政府预算执行的调整;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政府预算执行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 3.案例:“分散支付”到“集中支付”的中国特色 |
第11周 |
3 |
肖鹏 |
第6章第3讲/政府收入预算的执行; 第6章第4讲/政府支出预算的执行; |
1.了解政府预算收入执行和支出执行的流程;熟悉政府预算执行的调整;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国家金库概念、理论的理解。 3.案例:中国国库改革如何给财政装上“千里眼” 中国国库改革为何被IMF推崇为“发展中国家国库改革最佳实践” |
第12周 |
3 |
肖鹏 |
第6章第5讲/政府预算执行中的调整; |
第13周 |
3 |
卢真 |
第7章第1讲/政府决算 第7章第2讲/政府决算的审查批准 |
1.了解政府决算的流程;熟悉政府决算的依据;掌握政府决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政府决算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 3.案例:决算报告中的中国特色 如何解读政府“决算报告” |
第14周 |
3 |
卢真 |
第7章第3讲/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第15周 |
3 |
肖鹏 |
第8章第1讲/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第8章第2讲/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
1.了解预算绩效评价的基本流程;熟悉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掌握绩效评价的内涵。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 3.案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中国特色 预算绩效管理如何为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16周 |
3 |
肖鹏 |
第8章第3讲/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与流程; 第8章第4讲/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案例 |
第17周 |
3 |
王淑杰 |
第9章第1讲/政府预算监督 |
1.了解政府预算监督的基本流程;熟悉政府预算法治化现状;掌握政府预算监督与法治化的概念。 2. 配合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讲解,案例研讨互动,加深学生对政府预算监督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 3.案例:如何理解财政监督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的区别与联系? 新时代中国“全覆盖、全流程、全员参与”的财政大监督体系构建 |
第18周 |
3 |
王淑杰 |
第9章第2讲/政府预算监督法治化 |
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深度思考启示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得到学生的好评。
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提升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树立全员、全课程育人理念”为导向,以“启发式教学、问题链教学”为抓手,解绑传统的结论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思考领悟人生真谛,树立家国情怀,增强对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历史文化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提高了专业课学习的趣味性。我院思政课程将德育内涵列为教学计划的关键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课程的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发挥思政教育效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
五.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阻力及解决措施
(一)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嵌入方式问题
课程思政最为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是“课程”与“思政”如何一体化的问题,自然融入、浑然天成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如何在专业目标达成过程中实现思政润物细无声,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二)如何提升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政引领问题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如何进一步提升导师的科研育人意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新型“导学关系”构建中,实现导师的科研育人,发挥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科研成果的思想道德把关作用,强化导师职责,是值得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缺乏资金保障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内实施环节还是在课外实践环节都需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但由于课题资金有限,立入教改项目的尚有少量的资金投入,其他课程只能自行寻找资源,或者从学院有限的经费中支出,这些都限制了课程思政教改的进行。